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瞎弦 > 第59章 时代微尘

第59章 时代微尘

1940年,也就是民国二十九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,整个世界都发生深刻变化。

欧洲打成了一锅粥,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。

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,日军发动“枣宜会战”并持续空袭重庆。

八路军发起“百团大战”,重击了日伪军的气焰,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,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。

武威虽然僻处西北,没有大的战事,却也兵荒马乱的不太平。

官府的苛捐杂税越来越多,老百姓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中挣命。

最可怕的是,日本人居然派飞机轰炸武威。

1940年6月10日,日本军队派了17架飞机,第一次轰炸武威,在凉州城南的汽车站投下了无数炸弹。

凉州人哪里见过飞机轰炸的阵势,吓得失魂落魄,四散奔逃,死伤无数,房屋也被炸毁了十几间。

7月,日军飞机再次派出十几架飞机,轰炸了凉州城西的航空站,附近的村民也遭了难,死伤惨重。

日机之所以轰炸僻处西北的武威,主要因为武威是河西走廊咽喉要地,是对华援助物资的重要中转站。

一部分援华物资,从新疆入境,只能走河西走廊,才能抵达兰州、西安,运至抗战前线。

运输援华物资最主要的工具,是骆驼。

当时虽然已经有了汽车,但数量有限,更何况西北道路状况很差,用汽车运输基本不可能。

而骡马虽然速度快,但每天都要喂料吃草,只能短途运输,走不了长路。

新疆到武威三四千里路,自古以来都是用骆驼驮运货物。

骆驼很神奇,他们夏天吃得膘肥体壮,驼峰直立,蓄积能量,秋冬春三季就能不知疲倦地跨越茫茫戈壁沙漠,即便七八天不吃不喝,都不知疲倦,役使如常,所以才有了“沙漠之舟”的美名。

从明朝开始,官府就鼓励凉州人大量牧养骆驼,最高峰时期,凉州有骆驼几十万峰,单是镇番县,也就是现在的民勤县,就有十几万峰骆驼。

据《镇番遗事历鉴》记载:“官府始定养驼例。每五丁养一驼,三年增倍。凡五丁养二驼者,免应差,地亩征粮一半;五丁养五驼者,征粮皆免;一丁超养一驼者,按例奖赏。以故镇邑囊驼日有增加,不几年,其数至于十万计。”

虽然内蒙新疆也有很多骆驼,但牧民靠骆驼的皮毛肉奶,就能逐水草而居,不愿意苦哈哈的长途跋涉贩运货物。

但对于凉州人来说,拉骆驼贩运货物,是比种地强得多的营生。

好多凉州人,便当起了骆驼客。

他们夏天把骆驼赶进大漠牧养,秋后便拉着骆驼贩运货物,叫做“起场”。

一直到初春,骆驼客们才歇下来,还能兼顾种一下家里的庄稼。

拉骆驼可不简单,不仅要有力气装卸货物,还得餐风宿露,爬冰卧雪,最关键还得抵御土匪的劫掠。

所以,只有咬铁嚼钢的硬汉子,才能做骆驼客。

当然,骆驼客的收入也很可观。

拉一年的骆驼,挣得好的话,抵得上种十年庄稼。

当年的骆驼客,就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货车司机。

而像马百万那样的大驼商,就类似于现在的大型物流公司,收入可想而知。

民国乱世,骆驼客越来越艰难,不仅要应对凶残狠毒的土匪,还得应付官府摊派的各种运输任务。

不过,援华物资的运输,关乎抵御外辱的民族大义,不给运费骆驼客们都义不容辞。

但要搭上性命,好多人还是没有勇气。

毕竟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。

现在运输援华物资招来日机轰炸,一些骆驼客宁愿待在家里守着庄稼,也不愿意再出门拉骆驼。

时代的一粒微尘,落到每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大山。

而张天盛,也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剧变。

腊月二十九一大早,张天盛背着三弦,来到了城北,帮着董瞎仙唱贤孝。

九年时间一晃而过,张天盛已经十八岁,长成了身高体健的大小伙子。

他小时候就长得唇红齿白,像年画里的俊娃娃。

现在成年,张天盛更是剑眉星目,英气逼人。

他的眼神清澈淡然,却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着、从容、坚定。

这九年来,张天盛一直守着师娘,天气好就进城,跟着瞎仙们帮唱贤孝。

他不计较挣钱多少,只为多学多练。

张天盛几乎跟遍了凉州城里有名气的瞎仙,学到了他们每个人的绝技,也成了凉州有名的瞎仙。

他每跟着一个瞎仙唱贤孝,都会引得好多看客跟过去看。

现在的张天盛,可不是只会捣碟子唱一些怪舛小荒诞的小段,而是能完整唱几乎所有的“国书”“家书”。

好多瞎仙抢着请张天盛过去帮唱,几乎一半的时间就让他唱,完了张天盛却只拿一成的钱。

虽然张天盛早就能独立唱贤孝挣钱了,但他没有成年,按照三皇会的规定,不能给他划分地盘。

今年,张天盛终于十八岁成年,昨天在财神庙里祭祀三皇爷的时候,三皇会就给他分了城东的一片乡下区域。

邱三绝前几年去世了,现在的三皇会,就是赵南星做主。

本来董瞎仙建议,给张天盛在城西划分一块地盘,这样他回家就近些。

凉州西乡是一马平川的平原,又有祁连山雪水融化的河水灌溉田地,自古就比其他地方富庶一些。

而凉州东边四五十里就是腾格里沙漠,是牧养骆驼的好地方,却不适合种庄稼,村庄和人口不多。

董瞎仙其实就想给张天盛分一块好点的地方,自然就挣得多。

但赵南星一直对张天盛有成见,再加上这些年张天盛的名气越来越大,赵南星心生嫉妒,就借口城西没有地方,给张天盛分到了城东。

张天盛却毫不在意。

不管分到啥地方,只要自己好好唱贤孝,总能挣到钱。

自己才十八岁,以后的路还长得很呢,不在乎这一时的得失。

分到城东,不过是少挣点钱,多跑点路,也没有啥。

师娘一年年的老了,身体虽然还好,但毕竟不如当年,家里田里的重活,都是张天盛在干。

所以,张天盛早就想好,分不到好地方,就多在家里干活,照顾师娘,把庄稼种好,比多挣几个钱可来得稳当。

这年月,今天的钞票说不定还不如明天擦沟子的纸,但粮食打下来存在仓子里,心里啥时候都不慌呢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